目前我國的秸稈產出量已超過7億噸,折合成標煤約為3.5億噸,相當于7個神東煤田,全部利用可以減排8.5億噸二氧化碳,相當于2007年全國二 氧化碳排放量的1/8。隨著國家明確提出到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在80%的行動目標,我國秸稈資源化駛入快車道。以“秸稈能源”為代表的生物質能利 用,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進入人們的視野。
一億噸秸稈相當于三峽電站的發電量
一直致力于生物質能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石元春院士認為,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能源是一個新興產業。在當今發展清潔能源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大形勢下,秸稈迎來了一個發展現代能源產業的重大機遇。
據他介紹,根據最新資料和有關專家預測,我國秸稈目前的用途是:還田15%,飼料16%,工業原料3%,薪柴50%和露地焚燒16%。也就是說,目前秸稈中的66%,約6.7億噸是用于能源的,具有替代2.4億噸標煤和減排5.8億噸二氧化碳的能力。
石元春說,秸稈還田、秸稈飼料、工業原料和薪柴的利用屬于傳統產業提升,而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能源是一個新興產業。據了解,秸稈能源在歐洲發展已經有30多年,特別是北歐的丹麥和瑞典,秸稈發電和顆粒燃料的技術成熟度和商業化程度最高。
在中國,截至2007年底,核準的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約百個,裝機容量2500兆瓦,建成投交并網發電的項目總裝機容量400兆瓦以上。截至 2008年底,中國國能生物質發電集團已有10個30兆瓦和7個12兆瓦的生物質電站正在運營,其中單縣電站裝機容量30兆瓦,年發電2.2億千瓦時,可 替代8.7萬噸標煤的燃煤,減排18萬噸二氧化碳,農民年新增收入6000萬元和獲得1000多個工作崗位。秸稈直燃發電的技術和設備已經可以全部自主與 國產。
石元春算了筆賬,如將一億噸露地燃燒的秸稈用于發電,可建500個25MW的小型電站,相當于一個“三峽”的發電量,年替代4350萬噸標煤和減排9000萬噸二氧化碳。
此外,發展秸稈顆料燃料產業也前景廣闊。中國現年消費煤炭26億噸,其中中小鍋爐用約10億噸,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如果采用秸稈顆粒燃料替代,減 排效益不可低估。如吉林宏日生物質燃料公司以林業剩余物為原料制成顆料燃料替代燃油,為長春市四星級吉隆坡酒店4.5萬平方米用戶面積供熱,熱效率 83%,節省費用50%,環保效果突出。
低碳背景下秸稈能源化利用逐漸前行
正是看到秸稈能源化的廣闊前景,在今年11月首次召開的全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明確表示,未來我國將有序推進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能源。
解振華表示,為緩解資源能源約束,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將大力推動農作物秸稈在農業領域的循環利用,積極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加工業,有序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
事實上,不僅政府在行動,隨著傳統石化能源資源的日益緊張和氣候變化引發的對“低碳經濟”的認同,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加入到秸稈能源利用的行列中。
中節能宿遷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生物質發電的企業,公司運營的秸稈直燃發電項目是國內第一個采用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 產化秸稈直燃發電示范項目,也是我國首個被聯合國批準的生物質CDM項目。該公司自2007年10月投入商業運營以來,年利用秸稈20多萬噸,外供電超一 億度,節約標準煤13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2萬噸。
洗衣粉是傳統的高耗能產業,然而,在聯合利華合肥工廠,這里的洗衣粉車間采用的卻是秸稈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替代傳統的燃氣,這也是目前中國日化行業中惟一一組以秸稈作為燃料的燃爐。
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曾錫文介紹,目前合肥工廠一臺燃爐每天要“吃掉”約80噸以稻草、玉米秸稈為原料壓縮制成的生物燃料。這些燃料不僅可以替代過去使用的天然氣,而且燃燒后的爐渣還可作為建筑材料。
曾錫文算了一筆“節能賬”:以全國的洗衣粉年產量為300萬噸來計算,如果全部采用生物質秸稈燃爐,每年將可以利用近40萬噸的秸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超過20萬噸,節約標準煤20多萬噸。
除了環保賬,秸稈能源產業還將為農民帶來增收的機會。石元春說,以每噸秸稈農民可獲250至300元算,全國4億噸能源用秸稈就能獲得1000億至 1200億元。國能生物質發電集團2009年通過收購秸稈支付農民10億元,未開一張“白條”,計劃2012年達40億元。此外,農村的能源中,由煙熏火燎燒薪柴到燒顆粒燃料,能效可以提高2-3倍,能源消費質量也將顯著提高。
|